院長故事
雛鳳清于老鳳聲,老樹新枝濟蒼生 ——記沈氏女科傳人北京燕化醫院沈依功院長
沈氏女科分會成立
到2021年,沈依功院長投身祖國傳統醫學事業已經六十個年頭,“沈氏女科”也已經走過了六百多年。沈院長的六十年,就是傳承、發揚、光大沈氏女科、苦心孤詣地為人類健康做貢獻的六十年。
六百年“沈氏女科”在路上,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沈依功大夫在路上。
一、懸壺濟世在路上
場景一:
1984年嚴冬的一個傍晚,北京西南郊的高速路上,沈依功大夫坐在車里,手持一份病歷在座位上沉思。這樣的場景,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。
病歷來自北京市花市的一位八旬患者,他罹患重病臥床多年,多方求醫不得進展,眼看就熬不過春節了,家人們都十分焦急。家屬經多方打聽,知道沈氏女科專攻疑難雜癥,而且是嫡系傳人竟然就在北京行醫,于是,輾轉找到了沈氏女科的第十九代傳人——時任北京燕化醫院中醫科主任的沈依功大夫。
沈氏女科博大精深,沈依功大夫根據老患者的病情,“理、法、方、藥”,多次診療、用藥、調劑、循環往復……臨近春節,臥床多年的老人竟然可以外出走動了,大年三十還吃了十多個餃子,本以為老人過不去年的家人們都倍感欣慰,實現了家人的愿望。
場景二:
熱愛病人,始終不渝。
在燕山的北莊,有位婦女懷孕幾次都流產了。家人苦惱至極時,聽朋友介紹說燕化職工醫院中醫科沈大夫是這方面的專家。
經沈依功大夫多方調理、用藥,她終于懷孕了。家人為了以防萬一,盡量減少病人外出流產風險,竟然向沈大夫提出可否每次到家里來看病人,本來只是本著試試看的想法,卻沒想到沈大夫一口應承下來。他每次都是下了班之后自己搭車來給孕婦調理。
等到孕婦如償所愿地健康分娩后,家人、街坊四鄰無不為沈依功大夫的大愛所感動。
沈依功大夫常常在下了班之后,回到家里又開始了8小時之外的義務第二門診,無論節假日、白天、晚上,只要病人上門,他從來都不讓人失望,這份愛心溫暖了無數病人。
?場景三:
沈依功院長在接診患者
十幾年前的一個凌晨,在京石的那條高速路上,一位老患者正乘車趕往首都機場,她要飛到上海,去找沈依功大夫,進行一個月一次的復診。
患者罹患頑固性高血壓病多年,先后服用六種降壓藥均無濟于事。后在沈依功大夫的診治下,兩年時間明顯見效,身體有了全方位的康復。隨著沈大夫退休返滬,老者開始了每個月一次的奔波。
…………
這樣的場景,還有很多。
場景四:
2008年初,因母校上海中醫學大學附屬醫院多次邀請,沈依功大夫離開了生活工作近40年的北京燕山,退休返回上海故里。
消息傳出,房山地區百姓都感到驚訝、遺憾、惋惜。
臨行之前,燕化公司和醫院領導、員工、同仁、朋友、鄰里以及受沈院長醫治的患者,都紛紛前來送別,依依不舍。
場景五:
2018年,北京燕化醫院響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號召,鼓勵為名老中醫興建工作室,誠摯邀請沈院長重返燕山,為他籌建“沈氏女科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”。
沈依功大夫因此重歸故里,攜沈氏女科第20代傳人——沈劼,共同為繁榮北京燕房地區中醫事業重上征途。他不辭辛苦每月往返上海—燕山,通過中醫門診、健康講座、培訓青年醫師等多種形式,為一方百姓的健康發展余熱。
2021年,高齡的沈依功大夫還在燕化醫院舉辦的“沈氏女科傳承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班”親自授課。
他再次回到燕山這片熱土時說道:“我又可以回到我的第二故鄉了,一定竭盡綿薄之力。”?
二、求學、傳承在路上
場景六:
元朝末年(1368年),一代名醫朱丹溪溘然長逝,逝世前,他對兒子語重心長地說:學醫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,你一定要謹慎認真對待!(原話:醫學亦難矣,汝謹識之!)
在朱丹溪的葬禮上,有一位青年人受到感悟,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擇:放棄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,學習老人家走上行醫之路,開始了無比艱苦的學醫生涯。
十年后,他正式掛牌行醫,一個新的女科中醫學派開始出現在浙江東陽。
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沈庻(音“庶”),開創的中醫學派被后世稱為“沈氏女科”。
場景七:
1962年高考前夕,上海高中生沈依功放棄了前十個志愿,選取了上海中醫藥大學(原名上海中醫學院)并被錄取,從此走上了六十年的行醫路。
沈依功大夫對沈氏女科的傳承和發展,使沈依功大夫的醫術口碑逐漸擴散到冀東、冀北、川陜甘新、東北等地,每年,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慕名而來找沈依功大夫求診。
沈依功院長:1944年生于上海,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,主任醫師,教授,歷任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協會理事、河北北方學院教授、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常務委員等職,長期從事中醫臨床診治工作。1986年,一直在中醫臨床的沈依功大夫被提拔到醫院管理崗位,先后擔任燕化醫院院長助理、副院長、院長、黨委書記等職務近二十年(1989至1999年任北京燕化醫院院長,1999年開始任醫院黨委書記至退休),期間除對醫院履行全面管理外,還潛心研究傳統中醫現代化發展的重大課題,堅持每周出門診、每周中醫病房查房,堅持利用業余時間和節假日義診,受到患者的廣泛歡迎。
沈氏女科:由一代名醫沈庻創立于元末明初,被廣泛傳稱為“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”。
沈氏女科發跡于東陽,成名于上海,造福于祖國,揚名于世界,先后被列為全國中醫學術流派第一批建設項目、北京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、北京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。
在600余年的臨床實踐中,沈氏女科不斷兼收并蓄,形成了診治婦科病的“理、法、方、藥”系統理論,逐漸發展成為“以婦、內科為主,涉及外、兒、腫瘤、肛腸、皮科、骨科、五官各科”的全科診治中醫。